無痛腸內窺鏡 查詢: 2117 0926
媒體報導
05 年 5月 23日
【東方日報】
本港每年有一千四百人死於大腸癌,死亡率僅次於肺癌及肝癌;○一年大腸癌新症更超過三千宗,較九一年的二千多宗升達五成。市民對大腸癌認識不足,加上初期病徵不明顯,患者求醫時病情往往已達後期,令大腸癌患者死亡率偏高。香港大學曾在講解大腸癌的講座中,即場為參加者進行大便隱血測試,一百一十三名接受測試的市民中,有兩人患上初期大腸癌。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副授王振宇建議,五十歲起應定期接受腸癌檢查。一百一十三名接受測試的市民中,八人呈陽性反應,其中七人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,其中二人大腸息肉中驗出癌細胞,另有一人驗出患有胃癌、一人大腸出現息肉,其餘三人檢查結果正常。至於一百零五名大便隱血測試呈陰性反應的市民中,廿五人接受大腸鏡檢查,其中兩人驗出大腸有良性息肉,廿三人正常。
初期治療生存率90%
王振宇表示,大腸癌常見症狀包括大便習慣改變、持續腹痛、腹部有腫塊及糞便持續有血等。初期發現,治療後生存機會達九成;病情發展至第二期,存活率約七至八成,但及至第四期才發現,存活率降至兩成。
他說,年齡在五十歲以上、有直系親屬在四十五歲前患上大腸癌、患大腸息肉或潰瘍性結腸炎的人,屬於大腸癌高危一族。
檢查大腸癌方法以大便隱血檢查較普遍,但準確程度只有五成,容易出現假陽性反應;左結腸鏡、大腸鏡及鋇劑灌腸造影的檢查方法較準確,達到九成,但這些檢查存在風險,如大腸鏡有機會引致大腸出血或穿孔,需開刀修補,但機會低於百分之零點一。
王振宇建議,滿五十歲應每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,或每五年一次鋇劑灌腸加上左結腸鏡檢查,或每十年一次大腸鏡檢查,若患大腸癌亦可及早發現及接受治療。
另外,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》刊登美國密歇根大學一項有關乙狀結腸鏡檢查的研究,結果顯示一千四百六十三名五十歲至七十九歲的女性腸息肉患者,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後,三分之二無法驗出大腸內全部息肉,較早前另一針對男性同類檢查的研究發現漏診率為百分之卅四,高出一倍。研究人員建議,婦女應接受可伸入大腸的大腸鏡作徹底檢查。